近年来,栾川县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创新政策支持、营销方式、业态模式和服务手段,精心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持续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全县旅游市场呈现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年春节假期期间,共接待游客44.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13亿元,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109.58%和112.4%。
一、创新投融资机制,破解旅游发展资金来源难题
聚焦旅游产业资金链,充分动员各方力量,通过“整合”“撬动”和“开源”多种举措,保障旅游产业资金来源。
一是“整合”财政资金,加大旅游支持。县财政预算每年单列1亿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和1500万元旅游营销专项资金,同时统筹整合农业、林业、水利、扶贫、人社等部门资金,对旅游产业项目建设、旅游人才培训等予以重点支持。
二是“撬动”市场资本,增加旅游投入。政府主导成立扶贫惠民公司,融资6亿元作为引导资金,累计撬动116.8亿元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占全县项目投资总额的60%以上。
三是“鼓励”金融融资,保障旅游发展。通过设立信用村、旅游景区经营权质押、门票收费权质押等方式向金融机构融资,旅游景区、农家宾馆等各类旅游经营主体累计申请贷款15亿元;采取农户贷款、政府贴息的方式支持贫困户发展旅游产品,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4.6亿元,惠及9000余户贫困群众。
二、整合旅游元素,破解旅游景观单一难题
统筹县城、乡村、景区优势资源,按照“宜游则游、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思路,合理布局旅游项目,打造丰富多彩的全域旅游体系。
一是以百城提质工程为抓手,打造县域旅游名片。围绕“伊水栾山养生城”目标,以 5A景区标准打造旅游县城,打造休闲广场、彩灯、鸾鸟图腾等城市小品,营造全域旅游的氛围。截至目前,县城建成区建成城市游园、休闲广场25处,绿化覆盖率达到 43.5%,形成“山水相映、城水相拥、人水相怡、文水相辉”的水生态景观轴带。
二是以嵌入文化内涵为抓手,打造景区旅游名片。挖掘老子先贤文化、孝道文化、非遗文化等文化内涵,举办“感悟栾川触摸记忆”中原非遗项目进景区活动25场,安排流动图书车进景区150次,为景区游客放映电影600场,戏曲巡演130场次。春节期间,央视新闻联播和新闻直播间分别对鸡冠洞景区新春民俗文化节进行了报道。
三是以古村落建设为抓手,打造最美乡村旅游名片。积极探索“古村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群众搬迁遗留老旧土屋和150余个美丽乡村进行提升改造,打造出一批特色乡村旅游度假村和特色文化小镇。春节期间,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
三、创新运营方式,破解游客流量提升难题
利用新闻报道、事件营销、自媒体创作、商文旅融合促销等方式,大力宣传栾川山水人文魅力,持续提升栾川旅游知名度。
一是策划实施节会活动,激发游客旅游热情。围绕春节、元旦等节日,策划推出老君山景区“一起包饺子”、鸡冠洞景区民俗故事表演、竹海野生动物园5D灯光秀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二是创新营销模式,引发旅游消费新热潮。开展“高速全免费,您来我买单”活动,面向游客发放1.28亿元旅游避暑券;通过主播带货、抖音等渠道推销景区门票,为奇境栾川聚集人气。仅去年8月份,全县接待游客28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15.4%。
三是打造文旅融合精品,增强游客旅游体验。依托丰富的研学旅游资源,开发旧石器古人类遗址探索游、老君山国学研学游、重渡沟海明精神游等文旅融合旅游线路,打造《幸福终点站》《大王送我来栾川》《神迹》等旅游情景剧,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四、多业态融合发展,破解增加旅游收入难题
发挥旅游业点多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的产业优势,拓展“旅游+”模式,推动商文旅融合发展,增强了文旅产业活力。
一是打造精品旅游园区,推动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开发建设重渡沟竹香水街小吃一条街、老君山景区星空露营民宿、荷花小镇等一批以美食、娱乐、赏花、采摘体验为主题的旅游衍生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促进游客二次消费。预计可实现年收益 15.3亿元。
二是大力发展精品民宿,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邀请国内知名民宿设计师、文化创意人才走进栾川,为民宿提供创意、注入文化,打造了竹里、悦里等一批精品民宿。2020年,共吸引17.5万名游客入驻,综合收入超过1亿元。
三是增加文旅产品附加值,拉长旅游产业全链条。依托境内“菌、药、果”等优质农副产品资源,采取“品牌+企业+基地+合作社+群众”模式,通过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支持企业和个人参与旅游商品开发,先后培育旅游商品企业35家,开发出“栾川印象”6大系列107款产品,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